港澳宝典大全

学院概况

学院简介

   发展沿革

港澳宝典大全材料学科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伴随着高等教育沿革,学校遵循学科发展规律和趋势,在原机械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原化工系建筑材料专业和原地矿系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基础上,于1998年6月整合优质学科资源组建了港澳宝典大全。经过建校以来、特别是近26年的发展建设,学院在学科建设、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对外合作交流、文化传承创新等各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迈进了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崭新阶段。

   学科建设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于2012年获批福建省“重点学科”及“特色重点学科”建设。先后列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一期、二期、三期建设。2017年列入国家首轮“双一流”学科群建设,并于2022年再次列入国家“双一流”第二轮建设。截至20246月,材料科学学科ESI全球排名153位,全球排名率1.09‰。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国家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实现跨档提升。2023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中国学科评级A-(全校3个A级,3个A-)。

    师资队伍

材料学院现有教职工102人,其中专任教师76人。专任教师中正高职称23名,副高职称39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74名;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33名;4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55名。目前学院拥有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加拿大皇家科学院/加拿大工程院/加拿大工程研究院三院院士1名,国家级青年人才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特级人才1名,福建省特支“双百计划”人才1名,闽江学者5名,福建省高层次ABC类人才32名(其中A类1名,B类3名,C类28名)。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客座讲席教授)1名,国家级人才4名。此外,学院还聘请了科研院所专家、高新企业管理技术专家、杰出校友等担任校外研究生导师和创新创业导师,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切实提升毕业生职业转化和创新创业能力。

    人才培养

学院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秉持“真材实料”的质量保障理念,打造“宽口径厚基础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形成本科教育“知识能力素质”相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学院现有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和可持续能源专业等3个本科专业。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为首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是福建省内首个获批的材料类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且两次通过了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现了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同时该专业还获批福建省高等学校服务产业特色专业和福建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为福建省一流本科专业(2022年);可持续能源专业(080507KT)是2023年新增备案专业,为全国第二个获批的专业,旨在为利用可持续清洁能源、发展相应的储能技术、实现“双碳”目标培养卓越拔尖人才。根据软科发布的“2024中国大学专业排名”,截至20246月,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名36/131名,评级B+;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排名38/103名,评级B+。学院构建了全面覆盖的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学科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综合性实验实践课程实现全流程精品化。获批6门国家级一流课程、11门省级一流课程,从数量到比例,在校内都名列前茅。教研教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获批国家级教改项目12项,省级教改项目29项;在国家级出版社出版教材25本,发表相关教研教改论文35篇。

同时,学院推进“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协同培养研究生模式,积极探索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复合型高层次科技人才的路径。学院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材料与化工专业学位博士点、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下设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材料工程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材料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学院每年招收硕博士研究生达200人以上,研究生与本科生比例超过1:1,进入“研究型学院”发展阶段。研究生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教育相得益彰、协同发展。近年来,共获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省级优秀硕士论文19篇;获批福建省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项,福建省本科高校研究生教育改革项目1项,省级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团队1项。

学院公共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学院实验中心为福建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筑面积将近10000平方米,教学及科研实验室70余间,中心现有实验仪器设备4800余台套,仪器设备总值1.2亿元,其中单价40万元以上贵重仪器设备50余台。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持续提升。近5年来,学生获国家级荣誉156项,省级荣誉651项,校级荣誉3232项;学院就业率均超过90%,连续5年获校毕业生工作先进单位;学院本科升学率连续三年超过50%,其中2024届已达53.49%,升学深造高校100%为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或国(境)外高水平大学。学院毕业生大部分在宁德时代、宁德新能源、厦钨集团、天马微电子、火炬电子、京东方、晋华电子、联芯集成、中核集团、比亚迪、潮州三环等单位就业,还有毕业生通过考试或选调途径进入政府或事业单位工作,毕业生质量广受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好评,已有不少校友在学术界、工程界、商业界、政界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

学院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瞄准材料学科前沿和区域经济建设的重大需求,搭建各级创新科技平台,现拥有福建省功能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福建省环境功能材料先进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先进材料技术福建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功能材料技术开发基地、福建省生态环境材料行业技术开发基地、下一代能源与环境材料协同创新中心等6个省部级创新平台。同时,学院还成立了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热电功能材料研究所、材料表界面研究所、能源与催化材料研究所、环境功能材料研究所、功能高分子工程技术研究所、光电子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材料基因工程研究所、新型陶瓷研究所、超分子结构与材料研究所、先进金属材料及表面工程研究所等12个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取得丰硕的成果,为学生“进课题,进团队,进科学前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新能源材料研究方向获得了福建省重大专项1亿元的持续经费支持。近五年,获批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纵向到校经费6600余万,横向到校经费近3000万,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6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8项,其中福建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同时,在Nature,Joule、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等国内外SCI期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国际顶级期刊论文34篇),出版学术专著9部,授权境外发明专利5件,中国发明专利500余件,专利转化53件,制定国家标准3项。此外,与宁德时代、国鸿氢能、厦门海辰储能、阿石创新材料公司、四川广安爱众等高新企业开展多模式交流合作,新能源材料与工程研究院等研究团队中试实验室建设投入使用,产学研合作亮点纷呈。

   对外合作交流

学院积极拓展对外交流合作,与国内高校和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韩国、西班牙、中国台湾等国(境)外高校之间开展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活动、“3+2”合作项目、学期交换项目等,定期选派学生走出去,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积极邀请国(境)外学者来访,与澳大利亚阿莱德莱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大学知名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关系。学院始终把校友视为学院发展建设的第一标识、第一财富、第一资源、第一牵挂,已经在福州、厦门、泉州成立校友联络处,始终关注和支持校友的事业发展,同时积极争取校友对母院发展的支持。

   文化传承创新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历史是一条永不干涸的汇集众流的文化长河,一代代材料人不负韶华、接续奋斗,创造和凝炼了“陶冶品质,淬砺刚强”的院训,对学院师生的行为起着浸润、营养、发酵、培植、导向、引领和示范作用。学院工会、团委、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艺、体育活动。学院成立了青年教师发展促进会,为青年教师开展校内外学术友谊交流搭建了桥梁。每个到学院工作、学习的师生,都在以院训为代表的学院文化氛围之中徜徉,心灵和价值观不断得到再造和升华。

进入新时代,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学院始终围绕“11个一流”和“1445战略工程”要求,不断深化改革、砥砺奋进,紧紧依靠全院教职工、全院本硕博学生、全院校友等三支力量,推动学院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学校“建成具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的国际知名高水平大学,成为世界一流的东南强校”的宏伟目标做出更大贡献!


数据截止日期:2024年6月21日